工装的时代变化
“人是衣裳马是鞍”。说起工作服,相信每一名矿工都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因为它伴随着矿工的日常工作,使他们在工作中免受刮、碰、擦、伤,更重要的是,它也向人们展示了企业形象和理念,让职工们感受到生活的日新月异、国家和单位的蓬勃发展。日前,记者走进了煤矿集团刘家村煤矿,追寻该矿工作服的变迁历程,感受通过这种无言的方式所记录的刘家村矿的发展和变迁。
“远看穿得像要饭的”
“远看穿得像要饭的,走近一看是掏炭的”。一句调侃似的旧顺口溜折射出老一代煤矿工人的心酸。 亲历刘家村矿从破土动工到建成投产的69岁退休老职工刘嘉介绍说,最早发的工作服被叫做“小帆布”,服装的帆布面料是用棉纱或亚麻织成的,又硬又粗厚,但是结实耐磨。这是一款以实用性为主的工作装,款式陈旧,功能单一,只起到了最基本的保护作用,穿着起来笨重、不舒服,每当擦汗时,甚至都要紧皱眉头来,因为僵硬的布料十分扎脸。 不仅如此,这种服装还特别难洗,洗的时候用大号洗衣盆装上热水,工业碱粉是放了一把又一把,搅拌一番后,浸泡半小时,再使劲揉搓。有的工作服补了又补,浸水后能有10多斤重,清洗起来十分费劲,往往洗完衣服的双手也会被碱水泡得皱皱巴巴……好不容易洗干净了,晾干又成了难题,所以,老一辈煤矿工人的工作服如果不是到了脏得不能穿的程度,大家都“舍不得”洗一次。
“甭提有多神气了”
随着生产规模的日趋壮大,该矿从投产初期的连年亏损发展为现今的年利润过亿,从1997年普采一区创出年产37万吨的全国先进水平,到2002年矿井突破原煤产量120万吨,职工穿的工作服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颜色到面料,从样式到做工,从穿着的舒适性到使用的安全性,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作服的款式也更加新颖合身,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具有透气、吸汗、耐脏、耐磨、抗撕、防火、防静电等特点。
“第一次穿工作服时的心情,我现在还记忆忧新,兴奋得我一夜没睡着觉。”该矿56岁的煤运搬工区职工孙丰迫不及待地说,“我年轻时生活在乡下,那时候在农村是没有工作服这个概念的。过年过节母亲给做一身新衣服,自己平时也舍不得穿,经常是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下地干活。当时看到我们村的煤矿工人每年穿着工作服回家过年,心里非常羡慕,我是打心底里眼热,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当工人,穿工作服。后来,我通过招工成为了刘家村矿一名运搬工区的职工,那是我第一次领到工作服,心里甭提多高兴了,逢年过节穿着新工作服回老家,甭提有多神气了!”
不穿时装穿工装
2009年,该矿实现了“一米以下含硬夹矸”薄煤层开采机械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0年,该矿综采二区安全产煤68.58万吨,提前三年完成创建薄煤层机采80万吨采煤队奋斗目标,这个时期工作服也见证了这一次次的历史性跨越。现在工作服的设计理念更加以人为本,它们袖口紧、衣脚紧、上衣胸前背部带有反光条,灯光一照便能清晰地辨识你的位置,胸前的“兖矿集团杨村煤矿”标识更是让人心中充满自信。每逢大型活动,全矿职工穿上整齐划一的服装,不仅仅展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风采,也展示了整个企业的良好风范。
工作服的洗涤也有专人负责。“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我们每一名职工都能穿着干爽的工作服下井,干起活来特别带劲儿!”该矿掘进一区的技术员刘鹏非这样说道。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走进了该矿职工服务中心的洗衣房,眼光一下子就被一排排叠得整整齐齐的工作服吸引了。洗衣房班长王丽霞介绍说,职工的每一件工作服都要经过收取、漂洗、脱水、烘干、缝补、对号、叠好、放架、发放等9个程序。在洗衣房的另一侧,女工李芹正在把一大堆工作服一件件仔细检查,看看有没有开缝,有没有破损,有没有掉扣;徐素芹正用缝纫机缝补破损的工作服,她边干边说:“这些工作服是早班职工升井后送过来的,等缝补好以后,我们就一件件地叠好,正好赶上明天的班。”
近两年,刘家矿招收了不少80、90后的新工人,“时髦”、“前卫”、“个性张扬”是这些年轻人的代名词。但记者发现,下班后,经常有一些年轻小伙子穿着工作服逛街,在大街上很是惹眼,也成为了矿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时代在变,雅涵工装也在变,看到这些矿工穿着我们做的工作服,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自豪感油然而生,雅涵用一生的时间一生的精力,做好一件事,做好工装,打造河南工装第一品牌,为职场中拼搏的人们量体裁衣。
本网郑重声明:本文是网络媒体的转载,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资讯栏目文章和评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 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