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防毒面具工作的海上“面具侠”
5月16日12时,渤海莱州湾龙口港气温达到33摄氏度。
东方物探大港物探处滩海运载设备服务中心修理班的杨丰生带着徒弟王刚,头戴防毒面具正在对挂机艇进行打磨、上胶。胶与修补皮子接触后产生化学反应,发出咝咝的声音。
杨丰生眯着眼睛观察着修补处的变化,修补处产生的气体越来越多。突然,杨丰生大喊一声:“擀。”王刚用一根木杖向修补处用力压去。
“劲儿要使匀,往一边走,把气都挤出来。”杨丰生说。
经过师徒通力合作,修补的皮子嵌在了挂机艇划伤处。杨丰生又用手扣了扣边缘。
“为什么要在高温下进行修理?”笔者问。
“挂机艇是海上勘探作业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由橡皮艇船体和动力马达构成。由于动力马达是挂在船体尾部使用,业内通常称为挂机艇。挂机艇船体材质是橡胶,修补过程中对环境的温度、湿度要求很高,否则修补就达不到预期效果,会鼓包,严重时整个船体都会报废。在陆地上维修有恒温车间,在海上就只能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才能达到要求。”杨丰生说。
修补挂机艇的胶含有甲苯,有毒,必须戴上装有活性炭的防毒面具。由于防毒面具透气性较差,他们常常是满头大汗。
修理完后,杨丰生和王刚准备对挂机艇进行测试。摘掉防毒面具,杨丰生擦了擦汗。
“戴着防毒面具在骄阳下完成修补工序,就是我们船体维修工的工作常态。”王刚说,“久而久之,我们脸上就有了明显的白痕。外人看了还以为我得了白癜风。”
40岁的杨丰生,有20年的工作经验,是个爱钻研的人,尤其是对挂机艇内的电路很有研究。2013年,他通过整改电路提高了设备利用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您有什么愿望?”笔者问杨丰生。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有机会想带着女儿坐着我维修的挂机艇在海上好好转转,看看大海。”杨丰生笑着说。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资讯栏目文章和评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