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城市良心“地下工作者”
100多年前,法国作家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一著名的比喻,同样适用于今天日益复杂的城市地下管网。
在许昌,有这样一群“地下工作者”,他们戴着防毒面具常年与下水道打交道,默默无闻地为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的畅通作贡献。
刘森林忙碌的一天是从清理窨井开始的。
“第一次下井感觉挺别扭,不是害怕,是不知道该咋干。”5月5日8时许,吃过馒头,喝了碗稀饭,刘森林来到市区许由路。52岁的他麻利地穿上雨裤,戴上安全帽后嘿嘿一笑说:“现在已习惯了!”在工友的保护下,他顺着窨井内的数十个钢筋台阶,小心而且熟练地进入井下,拿着污泥铲清理污泥。他一铲一铲地将污泥铲入污泥桶,污泥桶满了,地面的工友会及时将污泥桶拉上去。15分钟后,刘森林从井内爬出来,赶紧摘下安全帽和头盔,大口呼吸新鲜的空气,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向鼻尖。
刘森林是禹州人,有一儿一女,均已成家立业。4年前,因姑姑生病,刘森林的妻子来许昌照顾姑姑,他放心不下便来到许昌,并找到了这份工作,没想到一干就是4年!“夏天井内闷热,臭气熏人。”刘森林说,刚开始他也不习惯,窨井内的恶臭熏得他吃不下去饭,但他很快就适应了。
市区的污水井一般深3米多,最深的超过5米。城市的下水道就像人身上的血管,如果不畅通,就会出现各种毛病。下水道清淤工作,一部分可以在井外完成,但遇到堵塞严重或超过3米深的污水井,只能下井挖甚至用手掏。
下井作业是一项危险的活儿,井内缺氧不说,大量污物长期发酵还会产生沼气等有毒气体。所以,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工作。下井前,工人会在施工地段摆放安全警示牌,然后打开井盖通风1小时以上,接着用鼓风机对着窨井吹风1小时。工人穿上雨裤,戴上安全帽、防毒面具,腰间系着两根救命绳索,带着污泥桶和铁铲进入井内工作。为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他们一般15分钟轮换一次班,窨井口备有氧气袋。
为了照顾刘森林,单位将一间门房给他居住,而且让他和民工一起免费吃饭。他是“兼职门卫”,省去了在许昌租房的费用。辛苦一个月,刘森林可以拿到2000元工资。刘森林有烟瘾,劳累之余会抽上几口。可他只肯买3元一盒的“雄狮”牌香烟。并不是这种香烟的味道让他着迷,而是市区实在买不到比这种香烟更便宜的。刘森林每个月的花费控制在200元以内,剩下的全部存起来或补贴家用。他的眼睛不好,一副花5元钱买的老花镜断了一条腿,他舍不得更换,用绳子一绑就成了“眼镜腿”。工作之余,他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就是看自己几年前花150元钱购买的12英寸电视。
虽然工作“脏、累、苦”,但刘森林认为这份工作比较稳定,所以非常珍惜。
事实上,为了避免影响交通,在繁华路段及铁路桥附近施工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夜间。“我们的工作很多人看不见!”许昌市市政实业有限公司养护二处处长姚俊民说,窨井虽小,但坏了无人修,冒水无人管就会影响市民的生活。外地曾发生过窨井“吃人”事件。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不久前许昌市市政实业有限公司给市区的903座窨井加装了安全防护网。
许昌市市政实业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公司承担着中心城区及京广铁路以西共计242.67公里管道的疏挖、养护工作,100余名“地下工作者”承担着中心城区5308座雨水井和污水井及铁路以西4100座雨水井和污水井的养护工作。其中,污水井有2700多座。为提高工作效率,市政部门购置吸污车、冲洗车配合工人工作。
下水道作为“城市的良心”,考验市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工人们在下井作业时发现,为了方便,经常有饭店工作人员及拉泔水者将下水道当成垃圾桶,随意地将剩饭剩菜及油污倒入窨井,造成井口堵塞。若是遇到汛期,这些被堵塞的窨井没有被及时清理就会往外冒污水,给市民的生活及出行造成不便。
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自觉维护城市排水系统畅通,是每位市民应尽的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资讯栏目文章和评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