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低温坏境:

    温度低于人体舒适程度的环境。一般取 21±3℃为人体舒适的温度范围,因此18℃以下的温度即可视作低温。但对人的工作效率有不利影响的低温,通常是在10℃以下。低温环境除了冬季低温外,主要见于高山、南极和北极等地区以及水下。

1 影响

低温对人体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低温冻伤

    低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最普遍的是冻伤。冻伤的产生同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有关,温度越低,形成冻伤所需的暴露时间越短。如温度为5~8℃时,人体出现冻伤一般需要几天时间;而-73℃时,暴露12秒即可造成冻伤。冻伤的临床表现可分三度,一度为红斑,可以恢复;二度为水疮性冻伤,经治疗可以恢复;三度为坏疽,难于复原。人体易于发生冻伤的是手、足、鼻尖和耳廓等部位。

    在-20℃以下的环境里,皮肤与金属接触时,皮肤会与金属粘贴,叫做冷金属粘皮。这是一种特殊的冻伤。有氧化膜的铝和铁最易造成粘皮现象。表面光亮的铜和银等金属,表面粗糙或有冰雪、尘土等覆盖的金属,则不易造成这种现象。

②低温症状 

    是人在温度不十分低的环境(-1℃至6℃)中依靠体温调节系统,可使人体深部体温保持稳定。但是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较长,深部体温便会逐步降低,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首先出现的生理反应是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现象,接着出现头痛等不舒适反应。深部体温降至34℃以下时,症状即达到严重的程度,产生健忘、呐吃和定向障碍;降至30℃时,全身剧痛,意识模糊;降至27℃以下时,随意运动丧失,瞳孔反射、深部腱反射和皮肤反射全部消失,人濒临死亡。

2 防护方法

①加温

    在室内利用供暖和空调系统使舱室等局部环境内的温度保持在舒适范围。

②体力活动

    剧烈的体力活动可使人体产生高达1400千卡每小时热量,比平时人体代谢率提高到20倍左右。在-2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如果除厚衣外没有其他有效的防护措施,体力活动便成为一种必要的防护手段。

③加衣服

    通过穿上防寒服、防寒裤、防寒帽子、防寒手套、防寒鞋子等防寒用品来保持人体温度,以免冻伤冻病。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资讯栏目文章和评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