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16时,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必带防毒面具),接受高压氧舱的治疗。在他的身旁,由于洞内氧气较少,工作时消耗体力较大,整个上午,他们约摸休息了四五次。中午吃完饭后准备开始下午的工作。谁也没有想到,危险已悄然而至。由于洞内环境复杂,风向发生了变化,发电机产生的一氧化碳等废气被吹向他们作业的方向。容不得他多想,眼前的景物也开始昏暗难辨。模糊中,他似乎看见往洞口方向慢慢走去,费力地扭头搜寻他的同伴,居然找不见了。他随即失去了意识。
      22时22分,消防车顺利到达潭塘山山脚。几辆救护车已停在一旁。从山脚到位于半山腰的洞口,一路都有村民用手电筒或火把为他们照明引路。而这“路”是村民赶在消防官兵到来之前,用镰刀、锄头等临时开辟的通往潭塘洞的捷径。8分钟后,沿着这条简易山道,陶文海等5人带着救援绳索、空气呼吸器等设备到达洞口。
  “人在里面,是死是活我们不知道,你们一定要救救他们。”守候在洞口的李大伟急切地说,“平常下午4点半大家就会收工回家,可晚上8点都过了他们还没回家,我就怀疑是出事了。”
      救援地形相当复杂:山洞位于半山腰,洞外只有一条1米多宽的斜坡,斜坡下便是山崖,踩在斜坡上,脚边不时有石子和泥沙滚落山崖,作业空间十分狭窄。继续向前是一个直径仅0.6米的狭窄通道。陶文海借着光线往里看,洞内低矮曲折,“仅容一人爬行”。空气呼吸器上连接着的一条用来照明的光缆线穿过通道,往内延伸,据此可以判断,遇险人员应该在里面。
      时间就是生命!由于洞内三面均是凹凸不平的岩石,有的还颇为锋利,救援队员们不得不随时提防上下左右的磕碰。坑坑洼洼的地面布满湿泥,一路爬过,粘得满身都是。就快深夜零时了,洞内静极了,矿井救援队队员们不停地变换着姿势,或匍匐、或半蹲地向前行进。他们耳朵听到的,是身体与地面摩擦的声音;眼前看到的,是那条一直向前延伸的光缆。
     4月21日1时20分,身体状况最差的田丰第一个被送到了洞口。守候在洞外的1000多名群众,自觉有序地身穿防化服加入到救援接力中。他们排队站在崎岖的山道两侧,组成一条长约1公里的人梯。“抓好!接住!”干部群众相互呼应,通过传、送、递的接力方式把被困人员“传送”到山脚下等候的救护车上。半个小时后,第二名被困人员被担架抬了出来!2时40分左右,第三名被困人员也顺利被救出!凌晨3时许,联合救护队把第四名被困人员救出后,想再次入洞营救第五名受困人员。

中国劳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