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温州中小鞋服企业倒闭的个案时有发生,表面看来似乎是钱荒将温州中小鞋服企业逼到了墙角。然而钱荒真的是引发中小鞋服企业陷入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吗?最近,记者再次深入温州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调查,发现温州中小鞋服企业的生存危机、远非“钱荒”所致那么简单。

    这是温州市鹿城区的一家大型鞋类出口企业,主攻欧美外贸市场。走进生产车间,热浪袭人。然而在这样一个高温的盛夏里,企业负责人感受到的却是来自市场的前所未有的寒意。

    温州泰马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先豪告诉记者,48外贸行业现在处于微利的边缘,(利润)一直来比较低,也就是在2%-5%之间。

    王先豪说,今年以来,人工成本上涨了至少20%,制鞋的两大主要原材料皮革、橡胶的涨幅也在20%左右,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三管齐下,致使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更让企业有苦难言的是,生产成本虽然涨了,产品却没法提价。

    温州泰马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先豪告诉记者,应该说我们外贸企业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前面的反倾销贸易壁垒会有一定压力,另外东南亚国家印尼制鞋行业发展,出口增加,也会对我们的行业造成一定影响,他们劳动力便宜一点,土地成本低一些。

    采访结束送记者出门时,王先豪说,他们企业行政楼里的空调一直到最近几天持续三十六七度的高温下才打开。这样节衣缩食的目的只有一个,竭尽所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保住微薄的利润。记者了解到,这家企业现有员工3500名,一年至少可以开工300天,去年全年产值4亿元,纯利润不足2000万元。按照纯利润2000万元计算,一名员工一天的辛勤工作也仅能为企业换来19元的利润。微薄的利润使得越来越多的实业企业丧失信心。

    温州市智本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永丰告诉记者,我接触比较多的老板抱怨,现在办企业真的不好办,很多企业不大想办厂,把厂房租给其他人,收取固定的租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外贸还是内销,温州的鞋服劳动密集型企业都面临着利润微薄难以为继的艰难局面。温州市经贸委监测显示,今年前3个月,该市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这些企业中亏损的占1/4多,仅三成企业利润保持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1%,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以前依靠低工资,低生产要素价格,大把赚取加工钱的日子正在成为历史。

    试想,一名工人劳动一天才能贡献19元的利润,毫无疑问,随着东南亚国家廉价劳动力的替代,我们鞋服企业以往的劳动力价格优势早已经一去不复返。“招工贵”,“招工难”,正迫使企业纷纷把制造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眼下,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中西部地区省市正成为不少温州鞋服企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关注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首先中西部劳动力丰富,能够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其次用工成本相对较低。

    奥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滔告诉记者,我们同样奥康旗下的在温州和在重庆差20-30%左右,重庆相对来讲便宜点,因为生活成本低,在温州成本高。

    王振滔表示,不同地区相差的这两三成的成本中,用工成本占了大部分。以普工为例,温州的普工工资每月至少在1500元左右,广州1200元左右,中西部只需要1000元,技术工的工资相差得就更多了。

    奥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滔告诉记者,一般的鞋子,(成本)广东跟温州是差不多的,福建跟重庆比温州的成本要低,一双鞋子要低3-5块钱,看起来很小,因为我们量很大,如果一双鞋子差一块钱,奥康一年2000万双鞋子,这个量很大。

    温州最大的特点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然而温州曾经充分利用的制度优势已经消失殆尽。

    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告诉记者,随着要素供给结构的变化,市场结构的变化,实际上市有些产业可能会走向衰落。

    奥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滔告诉记者,一开始起步低的时候都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鞋服电器等等,在做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长期的规划,只能赚到微薄的一点钱,突然发现时代一变想跳跳不了。

    目前,温州一些产业集群的衰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些产业集群由于温州的要素成本较高而失去价格竞争优势,例如塑料编织业;一些产业集群由于环境代价太高而面临整治,例如制革业;一些产业集群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在国际市场遭遇技术壁垒,例如打火机业;一些产业集群由于未能控制产业制高点的而缺乏品牌竞争力,例如剃须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