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济宁6月24日电  全国第十个安全生产月,“安全责任,重在落实”的主题如同和风细雨般滋润着企业员工们的心田,“安全就是幸福的源泉”成为员工的共同追求。然而18日中班,一个惊人的消息从距离记者10里路的一个煤矿传来:该矿运搬工区地面电瓶车司机、51岁的老李在挂销子时头颅挤伤,八处骨折,至今仍在医院抢救……他没有按规定佩戴胶壳帽,而是贪图轻便和凉爽,戴了一顶自己从农村集市买的柳条帽。

  在日常生产中,员工最为重要的“衣”就是劳动防护用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煤矿劳保用品一般包括工作服、胶靴、安全帽、防尘口罩、防护眼镜等井下工作必需品。严格按照相关的职工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政策,及时、认真、负责地足额发放和管理职工劳动防护用品,是确保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和维护员工生命健康权的具体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劳防用品这件安全“铠甲”很多时候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6月19日,记者随同12名职工代表到井下区队、地面岗点安全巡视,看到一些司空见惯的场景:一是员工劳动保护意识低。有些员工虽然配备了劳保用品,却不按要求佩戴,更有甚者,直接不佩戴,如工作中敲击可能溅起碎屑的物品时不佩戴防护眼镜,综采、综掘迎头割煤时怕热不带防尘口罩、脱工作服或将袖口卷起。二是劳动保护用品实用性差。发放周期较长,井下员工每一年半发一次;所配发的工作服基本都是一个尺寸,造成了有人上衣过膝,有人露着脚踝。工作服颜色单一,大多为天蓝色(安检人员除外),没有任何的标识,在井下昏暗和照明不足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办法将人和周边环境区分出来。胶靴是下井职工最关键的防护用品,质量差,这些胶靴一般为熟胶制成,胶靴底部有一层黑橡胶,其上覆盖一层棉布,通常上部没有任何损伤的情况下,底部的黑橡胶已经断裂,棉布被磨破后,黑橡胶就破碎成块状,直接脱落,非常的硌脚,很多员工到外面购买其他类型胶靴代替配发的。防护眼镜是职工工作中的重要的防护用品,现在一般为玻璃镜片,在遭受外力冲击后,很容易发生破裂,进而对人的眼睛有着二次伤害。

  为切实维护企业和员工利益,记者认为:一是提高职工劳动防护意识,加强这方面教育和培训,要列入安全操作规范,使其纳入到日常的安全监督检查中,做到人人监督,互相监督,确保个人劳动防护做到尽善尽美。二是劳保用品的发放周期进行调整,尽量缩短使用周期,提前到每年发放一次。三是根据现场和实际需要,对劳动防护用品进行必要改进,如井下工作服方面要先进行摸底,统计每个员工的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然后根据个人情况,按需配发;工作服的式样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在上衣的背部、胸前,裤子的膝盖、腰部等位置加装反光条,使人员穿着后,能够被明显的识别出来。四是购进胶靴需要货比三家,选用真正适应矿井环境的种类、样式,保证员工耐穿、喜欢穿。五是防护眼镜的镜片可以选用树脂或其他遭外力不破裂的材料,避免二次伤害。(刘梦宇 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