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防护用品的经济环境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在发达国家,个体防护用品是生产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备,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之物。在中国,目前只是在安全生产领域考虑为从业人员防护装备,日常生活中配备个体防护装备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按照不同的产出、产值等明确规定了不同企业应该按照相应的标准来确定安全费用。这就从根本上对防护用品费用的投入提供了保证。

  但是这对实际解决安全投入巨大差距的难题作用并不明显。政府颁发的《办法》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在较广泛的范围内产生效果。国家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为职业安全建立了一个宏观的根本的背景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整个经济迅速腾飞,但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非常明显。制造业的具体生产过程中包含着危害人体、污染环境的因素比其他产业多,所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也会急剧增加。与此同时,以前的保护从业人员的措施在今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我国制造业多是基础建设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本身蕴含的风险就比较大,从事劳动的员工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制造业本身的高速发展和滞后的劳工保护状况之间拉开了巨大的空档。而且我国的制造业很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末端,在利润分成中只占据很小的比例。这从客观上也降低了可用于劳动安全防护上的费用。

  工伤事故的数量下降并稳定,其背后是足够的安全投入的到位、各项劳动措施的实行,其中就包含防护用品被保质保量地配备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我国总会走到经济发达、安全有保障的阶段,那时候,保障法规的完善及其执行,以及经济的发达,能使个体防护装备产业有个真正需求量大、内容丰富的市场。各类安全保障的法规措施、企业经营者的安全理念、每个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都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调。 (李铭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