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夸张,执勤回来用冷水洗手都是热乎的。前10分钟还成,半小时后手、脚趾开始刺痛,慢慢都没知觉了。”在零下25摄氏度的大街上站了1个半小时的黑龙江交警张文宇告诉记者,即便“保暖内衣+毛衣+羽绒服+棉袄”“鞋底贴热贴”等“全副武装”,也挨不住刀割似的冷。

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日前多地开启低温冷冻模式。交警、环卫工、快递员……这些在低温中保障我们生活的劳动者,如何让他们也暖心作业?低温劳动保护怎样做得更好?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对“低温劳保”尚未制定明确统一的政策

什么样的工作环境算低温作业?根据《低温作业分级》国家标准,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摄氏度的作业即为低温作业。按工作地点的温度和低温作业时间率,低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高者冷强度大。

2013年印发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分类中增加了两种职业病,其中之一便是“冻伤”,涉及低温作业人员。“寒冷除能引起某些生理反应如皮肤温度降低、末梢血管收缩、寒颤等,还会影响劳动能力和工作效率,严重时可造成冷损伤或诱发、加重某些病症,如哮喘、缺血性心脏病等,在户外作业的异常事故中还有冻僵和冻死的可能。”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林英介绍。

高温作业有《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用人单位应当落实劳动保护措施、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劳动者依法享受岗位津贴等,但低温作业劳动保护目前尚未有类似系统、具体的管理办法。个别省份对于低温津贴有明确标准,比如内蒙古2013年出台相关规定,零下25摄氏度(含)以下高寒天气室外连续作业4小时(含)以上工作岗位的劳动者,高寒岗位津贴为230元/月。

“知道有高温津贴,低温津贴还真没听过。”记者随机走访的一些户外劳动者回答。为啥低温劳保关注度似乎比高温劳保要小?

有观点认为,原因之一是低温造成的冻伤职业病例要远少于高温造成的中暑职业病例。“如果是极高温度,人又干着重体力活,热痉挛可能发病很突然。低温对人体的损伤会有一个逐渐的过程。”林英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刘晓倩介绍,低温津贴应属于劳动报酬中由环境因素导致的报酬补偿,现实中多数地方由企业自主确定是否发放以及发放标准。

北京市朝阳区的京东配送员王辉告诉记者,自己每年能拿到3个月的低温补助,每个月300元左右,“一天一百七八十单快递,在外面待10来个小时,最近天又冷,真是直哆嗦。补助虽然不多,但也算个安慰。”

需要个体的善意关怀,也唿唤制度化劳保措施

“不用送货,天气冷,请帮我送给外卖小哥自己和天寒地冻里工作的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雪大路滑莫赶时间,热奶茶是送给你的”……近段时间,不少外卖暖心订单正能量满满,此外街边提供热饮的爱心站也为冷冬献上温暖。

对于低温作业劳动者来说,来自个体的关怀理解固然重要,规范劳保措施、让暖意常态化同样不可或缺。

专家认为,相比高温作业较难控制温度,低温作业如果防护到位,一般很少引起严重冻伤。“低温下人的手、关节部位温度下降最快,如果穿戴好防寒手套、防护服装等,让手的皮肤温度在15.5摄氏度以上,一般不会影响手的操作,也能保证操作的安全。”林英介绍,肢端疼痛和寒颤是低温的危险信号,当寒颤十分明显时,应终止作业,进入温暖室内取暖。

“我们现在是1个半小时轮班制,可以时不时进屋暖和一会儿。比起低温津贴,我更希望在服装、鞋子方面有所改进,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既保暖又轻便。像我们和环卫工都是在车流、人流里穿梭的高危职业,现在单位发的棉服又硬又重,保暖作用也不够。”张文宇说。

近期美团外卖推出骑手加热服,“加热服采用碳纤维发热技术,剪裁成马甲形式,温度分为45摄氏度、55摄氏度及65摄氏度三个档位,只需充电1小时,就能获得4至6小时的热力供给。”美团外卖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款发热服已在北京、哈尔滨、满洲里、酒泉等地投入使用,其他地区也在加紧发放中。

刘晓倩认为,由于地域、气候、职业工种不同,低温对于劳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可以尝试在地域基础上引入行业协商机制,通过建立政府、工会和雇主方的行业协商来确定特定行业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低温补贴条件和标准。

此外,还可以树立标杆企业,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力量推动低温津贴扩展。“在薪酬管理中,工作环境与条件的优劣程度不同,在定位工资水平时得出的工资曲线也相应不同。模范企业通常会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来确定合理的工资水平,以实现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刘晓倩说。


北京生宝恒泰.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