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走下神坛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新闻链接】
9月日本第三大钢企神户制钢所被曝质检数据长期造假,之后还是神户日本的神户牛肉被曝出用非神户地区的牛肉代替神户牛肉;
10月份,世界最大安全气囊厂商高田公司因气囊质量问题导致经营状况恶化,申请破产保护;
10月下旬,电子巨头东芝因财务造假陷入经营困境,不得不出售电视、半导体等业务求生,在之后主要汽车制造商日产和斯巴鲁长期使用无资质质检人员,日前,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承认产品质量数据造假。
11月29日,日本化工巨头东丽株式会社曝出数据造假丑闻,东丽株式会社社长日觉昭广承认旗下子公司在检测数据上造假。
“日本制造”被炒热了,却不是什么好消息,当中国制造业面临历史拐点的时候,连小家电和马桶都被哄抢的日本制造业频现负面新闻,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一段时期内,“日本制造”被披上华丽的外衣,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了近乎宗教式的追逐,“日本制造”甚至被视为东亚制造业的最高水准,连日本的马桶盖都比别人卖得好。
不止如此,从电饭煲到私家车,从Game boy到计算机,最近两年又开始流行日本感冒药和眼药水。曾几何时,日本制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度成为高质量、有保证的代名词。
反观日本制造业的崛起,产业政策、企业精益求精的制造理念、不断创新的努力以及拥有众多匠人精神的忠诚雇员等因素不可或缺。这也是值得中国制造业“师夷长技”的地方。
中国制造奋起直追 全球化市场展现资源优势
日本是岛国,资源有限,世界市场变化后日本制造成本渐长,资本追逐利润和垄断之后的结果就是被经济全球化淘汰;日本媒体曾指出:“有些人可以20年呆在同一个岗位,每日只干同一件事而不会多问。”事实证明,曾经的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使日本制造业制度开始趋于僵化,创新乏力;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中国企业家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使得“中国制造”在与世界水平“失联”多年之后,重新找回了自身定位,已经开始挑战日本制造业的高成本模式。富士、索尼、松下,这些曾经创造神话的品牌,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而华为、中兴、长城汽车,已经悄悄开始了中国创造的全球化布局。
中国制造实力碾压 制造强国彰显大国气质
无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的奋起直追,还是2015年的《中国制造2025》,强大的工业硬基础,才是中国制造挺直腰杆“发声”的后盾。
曾经连“洋火”都需要进口的中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建立起来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从一颗螺丝钉到C919大飞机,我们都能自己造!这些几代人干一件事的中国胆魄,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原生动力。
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销量急剧下滑,打败他们的不是今麦郎,而是外卖;
黑车司机这两年逐渐减少,打败他们的不是出租车司机的罢工,而是共享汽车;
中国一部很牛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有句话是:我消灭你,但与你无关。这句话深刻的揭示了大趋势的残酷,所以说白了,日本制造业是输给了时代,输给了自己。
高铁、电动车、IT产品、清洁能源……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取代传统低端制造业,成为国家名片,走向世界。
在这个跨界打劫、飞速变化的时代,你永远无法想象下个竞争对手是谁,你也很难猜到哪一个新兴产业打败了传统产业。
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足够开阔的视野,坚持工匠精神和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