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日本防护部队仅千余人?一发生核事故就捉襟见肘
2016年11月22日凌晨,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4级地震。受此影响,福岛第二核电站内装有2544根燃料棒的3号机组的冷却装置停止运转,虽然一个半小时后冷却功能恢复正常,但消息传出后,还是惊起了当地民众一身冷汗,“恐核”的氛围依然在日本社会蔓延。那么,日本的核防护力量到底如何呢?
客观来说,日本核防护环境还是比较脆弱的。本土核电站体量较大,除了核反应堆,电力系统、水源等附属设施也至少需要8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核电站设施的构造相当精密而脆弱,只要航空炸弹或常规炮击对其实施低精度的水平射击,甚至恐怖分子发射的火箭弹都可能使核电站陷入瘫痪(注:未必发生核泄漏)。而且,核电站的物理结构决定了它只能建在地表以上,对敌方而言可谓理想的攻击目标。
上世纪70至80年代是日本核电站高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日本新建核电站18座、核反应堆35个(截至上世纪90年代增到51个)。其后,随着部分核反应堆废弃,当前日本还保有核电站17座、核反应堆44个。需要指出的是,这17座核电站,密集分布于日本海和太平洋沿岸,易成为遭袭目标。
2011年3月福岛核电站受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侵袭而发生大面积核泄漏后,自卫队开始加强核电站防护能力,但因起步晚,相关力量的保障规模与质量仍滞后于自卫队整体建设水平。日本众多的核电站数量和高密度的人口分布,意味着一旦发生核泄漏,周边居民就要遭殃。
日本外务省曾对核电站遭空中打击后可能造成的毁伤情况进行研究,结果“令人战栗”。研究表明,核电站遭袭导致的核泄漏污染将给周边广大地区民众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周边民众事前未进行转移,将当场死亡1.8万人,急性中毒4.1万人;如果距离核电站半径1公里内的居民在遭袭后1至5小时内紧急转移,仍将有8200人死亡,3.3万人急性中毒;而从长远影响看,将有2.4万人患癌死亡,核电站半径87公里内也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东京消防厅21日公开了参加福岛第一核电站放水和核辐射量监测作业的消防队员的防核制服。 照片的左侧是防核消防服,右边是核辐射量检测时穿用的防核服。每一位消防队员身上穿的防核服装的重量约为16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