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到放射科医生七分袖的防护服市民关心地问:是不是有危险?)

  医患矛盾是眼下最敏感的社会热点,为了让大家亲身体验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宁波市卫生计生委组织了首届“医院开放日”活动。昨天,记者和9名市民代表来到宁波市第二医院。

  我们除了去门诊、急诊、手术室、病房等医护人员最集中的场所,近距离感受他们的真实工作,还去了放射科、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这两个科室体验他们的岗位。

  通讯员 郑轲 记者 贺艳

  探访放射科

  23斤的防护装备穿在身上

  像是套了盔甲行动变得困难

  打开厚重的大门,来到放射科,这里安装有X光、CT、核磁共振等放射检查设备。市民代表谢红首先担心起辐射问题;“在外面不会被辐射到吧?”

  放射科主任助理陈斌主管技师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这个担心不必有。我们放射科的墙壁、地板、玻璃都加了铅,做了特别的防护。”

  当患者做穿刺、造影等手术时,医生就需要借助X光、CT等设备开展手术。这时候,医生就要穿戴防护装备上阵。

  这是一种什么体验?陈斌随手拿来一件蓝色防护服。从外形看,它像一件宽松的大袍,没有领子,记者165厘米的身高,穿上后,衣服长度在膝盖处。穿在身上,立刻觉得身上重了好多。医生手术时,光穿这一件防护服还不够,还要戴上防护帽和防护镜,最后再穿上手术服、戴上口罩。我也试着穿戴整齐,立马觉得身上负担加重,像是套了盔甲,行动变得困难。

  陈斌介绍说,防护服加了铅,用来隔离射线的辐射,普遍都比较重,记者身上的这一件算是新一代产品,重量大约有20斤。十几年前的防护服重达40多斤,目前他们的防护服在20-30斤之间。防护帽,也有2斤重,防护镜,因为玻璃含有铅,也有1斤重。这也就是说,刚才记者这一身有23斤重。

  防护服是七分袖

  市民因此为医生担起了心

  防护服的袖子宽大,长度大约是七分袖,穿在身上,双手是露在外面的。“这样一来医生的手不是起不到保护作用了?”市民代表张志胜为医生担忧道。

  陈斌解释说:“穿防护服,主要是保护人体腺体等敏感部位,比如女性的卵巢、男性的睾丸、甲状腺、眼睛等,射线对手的影响不太大。以前的防护服比现在简陋得多,就像厨房做菜用的围兜,重点保护盆腔这一部分。”

  据陈斌介绍,一般一个医生每天要做五六台手术,一台手术时间短则半小时,长则一小时,一天工作时间中,有一半时间是穿着防护服在做手术,即使是冬天,医生做完一台手术也会汗流浃背。

  今年8月份,该院血管外科团队穿着防护装备做了一台长达10小时的血管造影手术。脱下防护服的时候,医生的贴身衣服都湿透了。

  走进静脉药物调配间

  空气洁净级别是万级

  进门更衣就折腾了半小时

  我们在门诊输液时,经常会看到护士拿针筒把药水从药瓶里抽出来,再打进另一个药瓶里。门诊输液是现场配置现场打。为了静脉药物配置更安全,两年前宁波市第二医院在医院用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成立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给全院的住院病人配置静脉药物,每天要配置4000-5000袋静脉药物。据该中心负责人朱源恒介绍,调配间有两个工作高峰时间,早上6点至10点,中午11点半至下午1点半。昨天10点半左右,调配间第一个工作高峰时间已过,我们也得以有机会进入其中一间调配间。

  调配间的洁净级别是万级。要进入,首先要经过两个更衣室。进入第一个更衣室,戴上帽子、口罩,然后洗手;进入第二个更衣室,换上尼龙质地的连体服,从头到脚都要包起来,唯一露在外面的双手也要套两副手套,先是套上一次性手套,然后再套上橡皮手套。张志胜打趣道:“堪比进入太空仓。”

  这一套流程,我们各自折腾了将近半个小时,还没进去就已经出了一身汗。即使是对于中心的另一名负责人,有20年护士工作经验的梁红来说,这一套流程也需要十分钟。

  为省上厕所进出的麻烦

  员工尽量不在工作时间喝水

  调配间的主要设备是生物安全柜。据朱源恒介绍,调配间的空气通过生物安全柜,只进不出,得到进一步的净化,空气中的微粒从万级净化到百级,工作人员把手伸进生物安全柜,进行药物配置。

  调配室分正压和负压。负压的空气只进不出,正压的空气只出不进。负压的造价比正压要高,用来进行化疗等药物的调配。

  11点半之后,工作人员陆续到岗工作。穿粉红连体衣的工作人员负责配置抗生素、化疗药物;穿蓝色连体衣的工作人员负责配置普通药物。

  在调配间呆了十几分钟,我明显感觉到身上很闷。今年夏天,有一名工作人员曾经晕倒在调配室,原因是衣服不透气不散热,中暑了。

  为了省去上厕所脱衣服、穿衣服的麻烦,工作人员尽量不在工作时间喝水。“今天早上起床后在家里喝了一杯水,到这里就一直没喝水了。上厕所太麻烦了。”梁红说。

  从调配室出来,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塑料筐。朱源恒介绍说,这些药物从接到医生医嘱到送至病房要经过6道程序。为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每道程序都有人进行核对。为了让病房的患者尽快用上输液,时间尽可能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不同颜色的筐是用来装不同时效的药物,粉色筐里是病人一天里要打的第一袋点滴,蓝色是第二袋,浅绿色是第三袋,深蓝色是临时医嘱用药,黄色是抗生素。

  市民代表

  医护人员真不容易

  体验活动原定于11点30分结束,但最后延迟到了12点。这一番体验下来,张志胜连连感叹:“医护人员真不容易。医院精细化工作做得很好。”

  张志胜今年64岁,已经退休,从手机上看到活动信息报名。“以前很少上医院看病。退休后,我很注重健康,所以就想来医院看看工作流程。今天这一路看下来,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又多了几份理解。比如就拿一袋药来说吧,病人觉得很简单,不就是一袋药嘛,但没想到它来得是这么不容易。”

  在活动结束后的交流会上,市民代表陈红说自己被感动到了。“在肝胆外科,我看到病区很漂亮很干净,但是看到医生办公室,又窄又小,10多个医生就挤在一个几平方的办公室里,连主任也没有一间像样的办公室。当时,有一位医生说,平时苦点累点都没关系,关键是病人能理解。”

底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