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言:手套产业小,利润少,附加值低,生产噪音较高,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然而,记者到“手套专业镇”仲村镇采访时,只见“家家有织机,户户织手套,企业快马上”成为这里手套产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悉,目前,仲村镇有各类手套加工机近9000台,年产手套近6亿付,销售额3亿多元,产品分销国内各地,远销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从原料加工、设计、生产、包装、销售到运输的一条龙产业体系。小小手套业,织出了新天地,做出了大文章。

    新闻故事:仲村镇是平邑县的老工业重镇,原平邑县的针织厂、钢联、电厂、机械制造、水泥、酿酒等企业驻于该镇,影响带动了仲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该镇的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大量萌生,手套业在借助了原来平邑县针织厂的技术、人力、环境等资源的带动下,更是成为民营经济中的一朵奇葩。自80年代开始,该镇部分具有手套加工一技之长的能人用几台最原始的手套机在家干起了劳保手套的生产,并从中尝到甜头。随后,手套加工业迅速扩大,资金、设备、厂地等成了发展的瓶颈。困境中,仲村镇党委、政府积极政策引导、资金协调扶持,使手套加工业逐步成为全县民营经济的一支独秀!

    动作解读:为了给手套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仲村镇党委、政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不遗余力地做了许多扎实工作。他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做大做强手套业,为手套生产企业安排了帮扶领导,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镇里及时调整了手套生产企业优惠政策,在税收、资金协调、土地规划、手续办理等方面予以极大优惠扶持,帮助手套生产企业成立了手套行业制度,规范行业行为标准,促进了手套行业内团结互助,共谋发展。 

偶然成必然,星火成燎原

    “仲村人加工手套只是出于偶然,但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仲村镇党委书记邱春力向记者介绍的第一句话。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和鼓励下,仲村人敢为天下先,开始了艰辛探索和实践。从做手套来料加工到自己进设备搞小型生产,从一家一户到一村一片,从小打小闹到建厂办企业,仲村人牢牢把握对资源优势的因势利导,使手套业成为这里的最佳产业定位,并终于形成全市范围的优势规模。

  目前,全镇近8000人专门从事手套生产、加工和销售,手套业专业村达9个,2006年全镇生产手套6亿付,产值2亿多元;与此相关的棉纺、机械制造、物流等配套产业纷纷崛起,一座以手套经济为主体、产业链遍布全镇、对市场反应快速的手套名镇崛起在仲子故里。

    仲村镇手套产业的发端看似是“无心插柳”,可“偶然”背后隐藏的却是仲村人那种勤劳致富为荣的创业精神。正是凭借这股精神,偶然成必然,星火成燎原。                                                

放水和养鱼,政府服务好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仲村镇的手套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是与镇党委、政府的因势利导和扶持分不开的。在手套产业的发展初期,镇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家庭式的个体经济,在政策上、税收上尽量倾斜,让人们能够实现低成本运作,这在当时促进了手套业的遍地开花,每天有十几万只手套投放市场。

    多年来,仲村镇手套业形成了以外销为主,中低档为主的产品结构,适合中、小城市和广大厂矿企业这一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为了把规模做大,形成区域优势,仲村镇党委、政府又加大引导力度,建立了—个比较完整的产业服务链,在产、供、销上形成一条龙服务体系,确保了手套业健康、快速发展。

举措“一二三”,做大又做强

    面临着这样大规模的手套生产基地优势,镇党委、政府居安思危,镇党委书记邱春立说,仲村镇虽然从事手套业生产的作坊多,但个体规模不大,精品企业很少,制造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品档次不高,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所以我们倾力打造了“一二三”工程和完善产业链的战略。首先启动一个市场,规划建造占地近200亩的仲村镇手套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3个投资在600万至1000万元的大型手套企业,目前已有金利合线、万利合线等企业建成运营,还有2个投资在800万元以上的项目正在建设,又新增棉纺、手套企业4家。二是重点扶持10多家企业,把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帮助他们走规模化、品牌化、外向型发展道路。三是搞活6000户配套,就是把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通过联户生产、配套生产、企业化生产等各种形式相互结合起来,从简单的合伙生产向股份制企业过渡,由扩散型合作向紧密型过渡。

“四大跨越”成就“江北手套第一镇”

  兴一门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仲村镇决策定位为以小小手套带动全镇经济实现跳跃式的发展。目前,镇党委、政府正着力推动手套产业向“科技化、品牌化、时尚化、高档化”方向发展,以此揭开仲村手套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邱春力告诉记者:仲村人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正在努力实现手套业的四个跨越:即传统制作模式向现代工业跨越,弱小零散制作向规模化产业群跨越,低档次产品向高档次跨越,单一产品模式向集约化产业链跨越。进而形成一批响当当的手套“仲村制造”。

  为了提升产业层次,实现手套产业新的飞跃,仲村镇规划出手套工业园,首期已有2个企业已经按照“四统一”的要求开工建设,预计今年末可投入使用。另外,以金利合线为龙头的企业正在寻找商机,走强强联合、引资嫁接等路子,增强实力,起到很好的龙头带动作用。

    择“优”而策,借“势”而谋。仲村镇以手套资源优势为依托,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个重点,敞开胸襟联强靠大,让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社会资金向优势产业靠拢,以新型手套工业化增强优势产业的聚合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该镇下一步将通过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外资促动、规模膨胀等有效措施,使仲村镇很快形成手套、棉纺、手套机械制造、物流等为一体的手套产业链,使手套年生产能力达到5亿双的规模,致力擎起“江北手套第一镇”的大旗。

    现场感触: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参观了正在生产和正在建设的部分手套龙头企业,在金利合线有限公司,整个厂区占地面积数十亩,厂房里机器轰鸣,一排排的机器设备在有序运行,工人们忙的不亦乐乎,一副副手套从机器里自动产出,很快就被打包整理装箱运走。

    “俺厂里的手套一直供不应求,有时候加班加点还不能满足需求,手套在我们仲村镇可火了,我们工人每月都有1000多元的收入。”一位女工边操作边满脸喜悦地说。

    “我们这个厂自开工生产以来,效益持续很好,每年的利润都在数百万元,由于仲村镇的手套已经发展成为特色,吸引了众多的客户前来选购产品,因此我们都是加足马力生产,要不就耽误供货。”企业负责人介绍起来难掩兴奋之情。”

    “现在在仲村镇的一些手套专业村,那些手套专业大户们纷纷要求扩大规模生产,鉴于家庭作坊制约了发展,一部分村自己规划出了‘村手套园区’,象民河村就自发开发了30亩的‘手套园区’共本村的手套业户进入发展壮大,看来仲村镇的手套产业发展壮大,不久形成‘江北手套第一镇’是势在必行。”在去另一家正在建设的手套企业的路上,仲村镇党委书记邱春力再一次谈起了手套业的规模发展状况。

    在由外地客户齐可峰投资800万元正在建设的手套企业里,工人们正在冒酷暑安装设备。“我都是让工人加班干,为的势赶进度,好早投产,早见效,毕竟仲村现在的手套业形势喜人,催人大干啊。”经理齐可峰说。

    面对着如此蒸蒸日上的催人局面,面对着一个一个正在拔地而起的手套企业厂房,听着从家家户户里传出来的织机声,感受着仲村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们那种年轻的朝气,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思维和胸有成竹的信心,我们相信,他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仲村镇定会成为又大又强的“中国江北手套第一镇”。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资讯栏目文章和评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