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跑的事,都与居民们的‘钱袋子’有关,虽然金额不多但量却很大,并且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孙晓燕是亭湖区文峰街道双元村的一名劳保员,她的工作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系列的劳动及生活保障服务。3月19日,盐城晚报记者跟着孙晓燕走进社区,了解她的工作以及社区居民的生活。

补办保险

退休职工得到保障

    在双元村九组,63岁的徐秀凤一见到孙晓燕,就拉她进屋唠起了家常。徐秀凤是原弹簧厂的老职工,10多年前下岗时,只办了老农保,开始每月只能拿到100多元钱。前几年,社区协助为包括她在内的20多位老职工一起办了职工养老保险,现在每月的退休金已经涨到了800多元。

    “当初多亏了孙姐姐为我们跑前跑后,我们大家都很感谢她。”虽然年纪长了不少,但徐秀凤和社区居民总是亲切地称孙晓燕为“孙姐姐”。据了解,当初企业改制后,并没有及时为这些下岗职工办理相关的保险。孙晓燕和村里的领导在工人、企业以及人社部门之间反复协调,最终督促企业为他们一次性补交了费用。

    “厂里出60%,个人出40%,自己掏了2万多块钱,现在每月能拿800多元。”徐秀凤说,这比农保“翻了几倍”,而且每年还有上涨,基本生活已经没什么问题了。

    目前,双元村500多户退休老居民,已经做到“应保尽保”,但像这样的走访孙晓燕还是要经常去做,及时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及实际困难,在政策范围内尽力予以帮助。同时,因为实行居住地管理,新入社区的退休人员也要及时进行登记,“走街串巷”几乎是孙晓燕每天的必修课。

帮扶救助

困难群众感受温暖

    居民陈爱萍和丈夫,原在同一家服装厂工作,2000年双双下岗,当时工资、补助都“没什么说法”。因为丈夫长期患病需要照顾,下岗后陈爱萍只能待在家里。大人要看病,孩子在上学,全家却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种种困难让这一家的生活极其艰苦。

    “孙姐姐好心,为我家申请了‘4050’失业人员援助,还帮助我们办理了养老保险。”陈爱萍的话不多,但她同样对这位年纪比她小的“姐姐”心存感激。陈爱萍说,最让她难忘的是,4年前自己意外受伤后,得到了村里的帮助和孙晓燕的关心。当时,自己腿部被撞严重骨折,而肇事者却逃逸了,数万元治疗费用只能自己承担。了解情况后,村里不仅每年都给她家一定的困难补助,孙晓燕还积极为其争取医疗救助。

    因为家庭困难,这几年陈爱萍和爱人的退休保险也交得断断续续。当天,孙晓燕上门告诉她,可以通过“爱心助保”方式解决目前的困难。

    “社区低保及伤残居民有几十户,我们都定期上门了解情况。”孙晓燕说,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伤残等级以及人员的增减,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为他们申请相关救助及补贴。孙晓燕说,虽然每年这方面的资金十分有限,但社区总是竭尽所能进行争取。

心系居民

基层劳保跑不停

    “到个体企业打工的,我们要提供权益保障;下岗失业的,要对接企业促进就业或是给予创业支持;居民退休或达到规定年限后,要帮其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困难家庭要登记走访,尽量帮助申请救济和补助……”孙晓燕说,社区劳动保障面广量大,又涉及居民切身利益,一点也放松不得。

    据她介绍,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流动就业人员,对各种保险“没有概念”,也缺乏维权意识。“宁可现在‘得罪人’,也不希望这些职工今后求助。”孙晓燕说,他们常在不为职工参保的企业“碰钉子”,但还是主动帮职工维权,避免他们以后为生活保障发愁。

    “办一个退休保险,要跑三个部门来回四趟,前后还要半个多月时间。”孙晓燕说,来社区办事的多是一些老年人或困难群众,有些本应个人跑的程序,即便向他们讲明白都很难,更别说让他们自己找人找单位了,所以这些程序她也尽量代劳。

    在社区走访时,陈爱萍和其他很多居民,都用“辛苦”“烦琐”来评价孙晓燕的工作。据了解,双元村原有3000多老村民,现在新增了不少小区,居住人口已经近万人,可专职“劳保员”只有孙晓燕一个人,而10个村组又分散在两个街道的范围内,情况十分复杂。孙晓燕说,市区其他社区负责劳保工作的,也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自己与他们相比并不辛苦多少,虽然任务多、压力大,但面对普通群众,服务既是义务也是本能,特别是一些困难群众的生存现状,也促使她们尽量将工作做好。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资讯栏目文章和评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