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点子出得好,既延长了手套的使用寿命,又能防止被飞溅的铁水烫伤,可谓一举两得。”2月底,管道局一公司坦桑尼亚项目CPP117机组的电焊工周印风,用改造后的电焊防护帽焊完一道口后说。

  由于当地施工物资匮乏,日常施工所使用的配件、工具、劳保用品等在当地市场上十分难寻。就拿电焊工使用的手套来说,由于当地劳保用品供货渠道少、到货周期长,造成手套的库存量十分有限,有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施工中,焊接产生的高温铁水、焊渣经常飞溅到手套上,造成手套出现破损、更换频繁的现象。面对物资匮乏和劳保用品必须佩戴齐全的矛盾,机组想出了一个变废为宝、节约成本的办法——为焊帽穿外套。

  为焊帽穿外套,即在电焊防护帽下方两侧钻两个小孔,利用废旧的电焊皮衣、套袖等做成一个大小适中的挡帘,然后将挡帘用铆钉枪铆在电焊防护帽上。这种变废为宝的方法,在电焊手套与飞溅的铁水之间增加了一道防护,既延长了手套的使用寿命,减少了使用数量,又在全员间形成“生产算细账,控本增效益”的节约意识。

  “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在机组推广后,手套的领用数量同比下降了一半还多,节省费用近2000元。”经济核算员汪海说。而“焊帽穿外套,控本又增效”的顺口溜在机组间流传开来。不仅如此,机组号召员工“想点子、出绝招、谋发展”,对员工提供的降成本、增效益的“金点子”给予奖励。同时,在机组内建立责任到人的成本考核制度,加强物资使用监管,堵塞漏洞、规范开支。

  “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就要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让员工出点子,让员工得实惠。对CPP117机组来说,怎样以最少的投入出最大的效益,是员工不断努力的目标。细算账、算细账的理念必须深入每名员工的心中。”机组长杨大义说。

  无论是“单公里油料考核、个人物资领用公示”的制度化控本管理,还是“焊条桶变身储物箱、焊帽加外套”的“金点子”妙招,都在CPP117机组形成了全员控本增效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CPP117机组同比上个月单公里节约焊丝、焊条16.5公斤,单公里节省资金1100余元,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正逐渐形成。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资讯栏目文章和评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