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潘兴峰:专家老师好,我母亲工作的场所噪声很大,厂子里也有防护耳塞,不过因为工作原因,基本不戴。请问有什么其他方法减轻噪声危害。比如,下班后有啥好办法。谢谢,期待您的回复。

  专家答复

    李孝宽(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 研究员):

  提问没有该工作场所噪声的具体描述,也未提及不戴防护耳塞的原因(工作原因太不具体),因此无法给出有针对性的解释,只能做一般性答疑。

  噪声除对人的听力会直接造成损伤外,对人的其他伤害基本是间接的,并且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过程。

  听力保护涉及的评价量是每工作日8小时暴露的等效声级,这个量从某种意义讲是一种能量的平均值。用积分声级计或声暴露计可以测量,也可以通过不同时段对应的不同声级进行计算。通过国内外大量的学者和科研机构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调研和研究,将职业噪声暴露标准制定在85dB(A)较为合理,能保证90%以上的作业工人的听力不受到作业场所噪声的危害,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了这个标准。以此为基础,接触时间减半,允许噪声增加3dB(A),最高允许值为115 dB(A)。

  一般应对作业场所的噪声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包括车间内的噪声照射(所有传到某作业位置的噪声)情况以及职工的噪声暴露(在规定时间内人耳所接受的噪声)情况,确定噪声暴露超标的区域以及噪声暴露超标的人群。

  通过对环境噪声照射值的测量,可以确定作业场所噪声的危害情况。对于噪声超标的区域,及时的进行噪声治理,通过隔声、吸声、消声、隔振等工程技术手段进行降噪。

  通过对人员噪声暴露的测量,确定其所需要听力保护的等级,为高噪声暴露的人员选配合适的护耳器。作业人员应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当暴露在高噪声的环境中,自觉正确的使用护耳器,来保护自身的听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作业人员暴露时间管理的手段,采用轮班、作业位置调换、工序调整等办法,降低人员的暴露量,根据等能量原则,噪声暴露每增加3dB,工作时间减半。合理地安排作业时间,并配合护耳器的使用,可以达到降低噪声暴露的目的。

  面对一个噪声污染问题,通常从三个环节考虑控制:一声源噪声控制(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二噪声传播途径控制(最常采用的解决办法);三接收者的个体防护(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当前面两个环节的噪声控制无法实施时,第三个环节就是听力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正确使用护耳器。

  建议该同志的母亲应了解其工作环境的噪声状况,来判断是否会受到听力损伤,同时了解单位有可能通过哪个环节来减少噪声,本人是否可以因此减少噪声暴露,如果噪声超过标准,单位又不采取控制措施降噪则个人一定要正确使用护耳器,下班后应该远离生活中的高噪声环境。

本网郑重声明:本文是网络媒体的转载,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资讯栏目文章和评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 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