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灭火救援行动中做好个人防护的重要性
根据近年各省灭火救援中的伤人和亡人案例,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那就是战斗员在火场中实施救人时,应不应该在不能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盲目的摘下自己空气呼吸器给被困者实施救助的问题。
有一个案例中被困人员的一席话非常值得我们基层一线的战斗官兵深思。里面有一个镜头是这样描述的:当到达七楼窗口的消防战士为了安慰和保护被困者,将自己的面罩让给了离自己最近的被困女士时。被困女士说:“不行,你得戴上面罩。你戴上面罩,你生命有保证,我们的生命才有保证”。这是非常普通的一段对话,看似非常普通但在多起火场中。
我们消防部队在处置各类被困人员的现场时遇到类似的情况,大部分消防员为了救助被困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是摘下自己的个人安全防护器具给被困者。因为这种行为造成消防员和被困人员同时陷入困境的案例也是有的,湖南永州零陵消防中队曾在一次矿难救援中,中队的战斗员在下井救助被困群众时,因为看到被困人员全身发抖,感觉对方比较危险就把自己的空气呼吸器摘下来给被困人员吸几口,然后自己再吸几口,但在反复轮换吸气的过程中,被困人员因为求生的欲望强,把面罩抱住不放,还把去救他的消防队员欧崇明的帽子给踢飞了。结果造成了战斗员昏迷洞中,此时的被困人员也由于长时间的缺氧而行动不了,造成了在救援现场出现了静态现场。如果不是洞外队员及时反应,我们势必又要失去一位战友。
类似造成伤亡的案例也很多,2007年9月26日,发生在云南昆明市区一建筑工地上,多名在地下管道作业的工人在被困于管道内。接警的特勤一中队前往救援,在救援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现场救援,当最后还剩两名被困人员时,意外发生了,特勤一中队多名突击队员在管道内出现了缺氧昏迷。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在随后记者采访的时候,一名特勤突击队员谈到:“那时,我战友把空气呼吸器取下,放在被困着嘴上,让被困着呼吸,队友在趴了一会,就看到队友不动了,我就推了他几下,没有反应,那时候我心理突然感觉紧张,自己的战友晕倒在里面了,于是就把我自己的空气呼吸器拿下来,给我战友戴上,最后什么都不知道,就晕过去了”。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作为一名专业的消防队员,只有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实施救助,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消防员如何去保护别人。如何去开展我们的专职任务。而且在灭火抢险救援中,更突出的问题是部分战斗员将感情色彩穿插到救援任务中,导致个人情感战胜了理智,造成判断失误。以至于严重破坏了整个战斗任务的完成。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消防指战员和被困者的人身伤亡,加强消防指战员与被救者的安全。
(一)加强教育学习,不断提高战斗专业素养。由于消防官兵掌握的知识有限,在遇见复杂、混乱的火场时,易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给火灾扑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消防官兵应不断加强科学知识和业务理论的学习,掌握业务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提高消防人员在灭火救援作战中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积极开展适应性训练,不断提高消防人员处置各类事故的能力。当发生高层、地下、化工等特殊火灾时,现场可能出现高温、浓烟、缺氧、地域狭窄等许多危及消防人员安全的情况,尤其是化工企业火灾,工艺复杂,管、塔道众多,空间的高度和跨度大,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或再次爆炸。针对在这种特殊条件下进行的灭火救援作战行动,消防人员就应在平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以适应特殊环境的需要。
(三)加强防护技术和装备,不断提高消防人员的防护能力。消防人员在灭火救援作战中因置身于火场的火焰、高温、浓烟、缺氧、腐蚀等环境中,极容易造成受伤或死亡事故。因此,加强个人防护技术装备,是避免和减少消防人员受伤和死亡的重要措施。消防人员在处置一般物质火灾事故过程中,应配备性能良好的消防头盔、阻燃头套、消防战斗服、消防靴、佩戴式防爆手电、呼救器、空气呼吸器、安全带、安全绳、安全钩、消防腰斧、消防手套。在处置化学危险品事故过程中,应配备性能良好的隔热服、防化服、呼吸器、防化手套、绝缘靴等个人防护装备;在进行火情侦察时,还应携带导向绳、有毒气体检测仪、可燃气体检测仪、红外热像仪、防爆强光手电、呼救器等装备。切实加强和改善消防技术装备,提高消防部队装备的科技含量,是确保消防人员人身安全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四)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提高消防人员的临场处置能力。心理素质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消防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应高度重视官兵的心理素质训练,积极开展模拟、仿真和实地训练,培养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使其较好地适应火场中各种复杂情况,圆满完成各项战斗任务。
如今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高层建筑到处矗立,石油化工企业日益增多,地下建筑广泛使用,新兴产业大量涌现,致使火灾和各种灾害事故发生的频率迅速加大,危险程度不断增加,处置难度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个人防护,只有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实施救助。
中国劳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