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中手部受伤的应急措施
分类
手部伤害可以归纳为物理性伤害(火和高温、低温、电磁和电离辐射、电击)、化学性伤害(化学品腐蚀)、机械性伤害(冲击、刺伤、挫伤、咬伤、撕裂、切割、擦伤)和生物性伤害(局部感染)。其中,以机械性伤害最为常见。
手部烧伤(有时伴有其他部位烧伤)可由火、赤热体、热气流、化学品或电击引起,致伤程度取决于接触时间、烧伤面积和深度。由于此类伤害频繁出现,有时可能非常严重,已成为工伤事故中的一种特殊损伤。
机械性伤害最常见,电击和辐射的伤害后果严重,所以人们对其有一定警惕。安全管理部门对待此类事故隐患也比较重视。但是,对接触有毒、刺激性的或者过敏的化学品带来的危害,常常不被多数人所认识。这种化学性伤害虽未见外伤,但所造成的皮肤损害绝不能忽视,是职业中毒三大途径之一。
手部反复发生轻微损伤的员工,可能罹患一种称为杜普伊特伦氏挛缩症,这是一种以手掌腱膜收缩性硬化为特征的疾病,可恶化造成手指不可恢复性弯曲。这种病可能由许多因素(创伤、神经疾患、内分泌失调、风湿病和维生素E缺乏等)所引起。近年的研究表明,职业因素是此病的重要原因。反复的轻微手部损伤而产生的慢性炎症及间质的小出血,风动工具和手持电动工具产生的振动是此症之致病原因。
保护措施
保护手和手臂的措施,一是在设计、制造设备及工具时,要从安全防护角度予以充分的考虑,配备较完备的防护措施。
二是通过合理制定和改善安全操作规程,完善安全防范设施,可以很好地控制手损伤的事故发生。
人体除了经皮肤吸收有毒物质之外,有些毒物虽然不能经皮肤吸收,但它能粘附于人的手上,此时,如果不洗手,或不经过消毒就抓水果,抓东西来吃,势必将这些毒物带入消化道,进入血液中而引起中毒。因此防止手损伤与职业中毒是很重要的。具体做法有:
1.工作间要防止有毒物质跑、冒、滴、漏。
2.接触有毒物品时,事先要穿好防护服,戴好防护手套,需要时还须涂防护膏。
3.接触有毒物品的人员,作业后务必尽快地清洗粘附于皮肤和手上的有毒物质。
4.手上接触过含铅的有毒物质,在将手洗干净后,放在含有3%的醋酸溶液中浸泡一两分钟,也可以在食醋里浸泡两三分钟。
5.接触三硝基甲苯即硝胺炸药的人员,作业后要用5%的亚硫酸钠洗手,或用10%~15%的亚硫酸钠肥皂洗手,洗完后再用显色剂鉴定一下,如果显色剂滴到皮肤上呈紫色,说明还没有洗干净,需继续洗。
6.被苯胺沾染的手,可用75%的酒精和温肥皂水清洗。
中国劳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