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这么干”,就能干吗?
在外检查,经常发现职工用的安全帽是劣质的,其他劳保用品也不合格,跟企业老板指出来之后,经常听到企业老板说“我们这些厂子都是这么干的”。相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企业老板一句“这些厂子都是这么干的”,无疑来得更加雷人。而老板之所以口出此言,即便有以行业惯例寄望“法不责众”之嫌,但从日常检查的情形来看,“都这么干”的确所言非虚。
至于为什么出现全行业的偷工减料和安全隐患,个中原因其实与企业经营理念和降低成本相关,不外乎劣质劳保用品相对于正规劳保用品的成本优势,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利润空间。事实上,适当的配备劣质劳保用品除了价格低廉之外,既能完成相关监管部门的硬性要求,又能安抚职工的情绪,还能算作职工的福利,众企业趋之若鹜。从这个意义上说,购买正规劳保用品,按部就班的为员工发放,要想在这个劣质劳保用品横行的市场环境下立足,的确不占优势。
不过,对于这类“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咱们其实经历过太多。而这一现象,也早已被证明是任何一个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都注定会陷入的悖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尽可以指责企业主的无良,但是,市场的规则与秩序,仅仅靠企业的自觉与商业道德,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违规使用劣质劳保用品的企业主固然罪责难逃,但之所以造成“整个行业都这么干”的局面,也同样需要追问市场监管者的责任。
例如,对于劳保用品的生产、使用与流转,本该有严格的监管。然而,明明是劣质产品,何以能乔装改扮穿上了“产品合格”的马甲?这里面显然暴露出劳保用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监管疏漏。此外,即便是不合格的劳保用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何以能畅通无阻的在市场大行其道?尤其是当“整个行业都这么干”时,公开的秘密,何以仍然成为监管的盲区,恐怕也更需追问。
一言以蔽之,只要监管的软肋和盲区仍然存在,违规行为成为“行业标准”甚至“新工艺”的荒诞戏,就仍有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