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鞋企形成产业群之初便一直为国外知名鞋企代加工,做OEM。可以说,OEM打开了广东鞋业的大门,奠定了其发展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OEM不再适应广东鞋业发展的需求,反而成为成长的障碍。

  政府从08年开始即不断倡导企业转型,企业也深谙再不转型即是等死。然而,纵观转型之路,有多少企业成功?又有多少企业正在观望或者已经失败?内销市场情况错综复杂,转型又谈何容易!据数据统计:高达90%以上的企业在内销市场中四处碰壁,苦不堪言;这些企业多为小微企业。一家鞋企负责人坦言:“内销市场太混乱了,没有自主品牌的工厂现在道路走得真的异常艰辛。”

  鞋企转型,品牌才是关键。

  先代工国内品牌鞋企

  2011年我国鞋类销售总量达22.57亿双,已超过美国的21.33亿双,居世界首位,但2008年的金融风暴及近年的欧债危机,使得外销市场每况日下,鞋企无单可接,或有单却不敢接;与之相反,国内市场却一路高歌猛进,风光无限。这无疑给鞋企打了一剂强心剂,一向以代加工为主的广东鞋企也瞄上了国内市场,纷纷转为内销。

  笔者了解到,小微企业外销转内销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发展自己的独立品牌,另一个则是给国内大型品牌企业代工。但是,小微鞋企不管在资金、技术及市场份额等方面都缺乏强劲的竞争力,发展独立品牌力有不逮。于是,为在内销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小微鞋企不得不给国内大型品牌鞋企代工生产。

  从给国外企业代工到给国内企业代工,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对于无力承担转型升级风险的小微鞋企,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我们要看到,给他人代工只能是权宜之计,自创品牌,杀出一条血路才能开创出新的天地。

  再学习品牌鞋企模式

  对于小微鞋企而言,代加工是企业维持运转的主要源动力,失去OEM订单,就面临倒闭关门的风险。然而,长期代加工,企业又将失去未来,仍旧逃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小微企业该如何办?

  广东,特别是东莞,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世界鞋业代加工中心,被誉称世界鞋都。在这几十年代加工历程中,广东鞋业汲取了欧美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幼雏走向成熟。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撕掉耐克商标,东莞鞋不比美国鞋差。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多么重要。

  小微鞋企受到本身条件的限制,难以发展自主品牌。但,正所谓“事物都是两面的”,微小鞋企代加工国内大型品牌之后,何不趁机养精蓄锐,培养自己的研发设计团队,学习它们的运作模式。目前国内就有不少鞋企靠模仿百丽旗下品牌鞋子开发,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一位转内销的鞋厂老板无奈地说,“内销不走百丽、达芙妮等大品牌的路线就完全没有订单。”

  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是第一步。正如钱钟书所说,“模仿引进创造,附庸风雅会养成内行的鉴赏,世界上不少真货色都是从冒牌起的”。之后,则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存利去弊,积极创新,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后抱团发展积极转型

  对企业而言,品牌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没有品牌,企业的商品力就很弱,甚至毫无竞争力。小微鞋企在转型之路上给国内大型品牌鞋企代工,进而模仿成功品牌鞋企的运作模式,最终目的都是塑造自主品牌。转型的关键,正是品牌。

  如何塑造品牌?笔者认为,鉴于小微企业本身的特点,大可抱团发展。

  制鞋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行业之一。全国有鞋业企业2万多家,形成了广东、福建、温州、成都、重庆五大生产销售集散基地。广东制鞋业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全国产量的60%;东莞鞋业产量占其30%。由此可见,广东鞋业规模之巨,东莞鞋业规模之大。

  如果这股力量凝聚起来,必将势不可挡,犹如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出一个新的天地。亚洲鞋业协会张华荣在东莞鞋业品牌联盟创始之初说到:“中小微鞋企唯有抱团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内销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

  近日,广东鞋类(东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成为继东莞鞋业品牌联盟之后东莞鞋业又一个共同联盟体。广东鞋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以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创新生产模式为目标,致力于提高制鞋、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提供先进的工业工程技术,并对同行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广东鞋类(东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无疑给微小企业转型带来福音,联盟负责人曾说过,无论鞋企大小,它都是欢迎企业加入的。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极好的把广东鞋业凝聚起来的平台。加入该平台,小微鞋企生产技术、生产模式、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将得到提升,同时,也可加强与业内联系沟通,共同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