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世界每10双鞋就有1双来自东莞”之美誉的东莞鞋企,在世界鞋业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当地鞋企的任何报道都会引发强烈关注:8月30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的一条报道不论在媒体间,还是在行业内都迅速传播开来。然而,近期却频频传来东莞的不利消息。

  报道表示:东莞制鞋业正在经历转型阵痛期,一些实力欠佳的小型鞋厂处于半营业状态,大型鞋企订单稳定,经营状态良好。

  贴牌加工是症结

  对于8月30日晚央视财经频道的这条新闻,消息灵通的刘道松已经知道了相关内容。刘道松是东莞乐凯安吉皮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表示,“东莞鞋企中做自有品牌的非常少,不少鞋企都在做OEM(贴牌加工),靠外接订单生存。这是鞋企困局的主要症结所在。”

  在广州市中大长江配料城做辅料生意的温州老板张忠海,也相当关注东莞方面的状况。

  他认为,目前东莞鞋企至少面临四大考验。首先,外贸订单减少。由于今年欧美经济磕磕绊绊,再加上受利比亚战火等因素影响,靠OEM为生的鞋企,要么订单不足,要么不敢接订单。其次,受汇率影响,导致出口利润下降。第三,由于中小鞋企既没有什么抵押物,又没有获得银行的授信,融资成本高。第四,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飙升。

  刘道松说,东莞现在的鞋企普工月薪一般在1500~2000元之间,而且包吃住,“但是招人还是有点困难。”

  一双鞋只赚20美分

  以下是一组来自商务部的数据:美国市场上的皮鞋,1976年每100双中有53双是在美国生产,而2006年美国只生产1.5双,多数已经依靠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可以说,当初正是这样的格局造就了以外向型为主的东莞制鞋业。

  东莞伊卡侬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良燧表示,目前鞋企订单下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在美国、欧洲普遍存在的债务危机,由于担心市场前景,一些客户下单非常谨慎。根据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保守估计全球鞋的订单今年将萎缩10%。而由于制鞋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东南亚地区劳动力价格低,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一些台资鞋企外迁越南、柬埔寨等地,这些企业也分流了一些订单。

  李良燧表示,在中国请一个师傅有可能三四千元,甚至5000元,在越南、柬埔寨熟手只要四五百元。

  一方面是订单萎缩,另一方面,鞋企也在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据了解,从去年到现在,皮料价格已经涨了10%到20%,劳动力成本年均约15%增长,人民币自汇改至今升值幅度累计已超过26%。

  华坚集团董事长、亚洲鞋业协会主席张华荣表示,前年的时候,人工成本可以控制在18%,去年大概20%,今年到了23%。

  一家鞋企负责人透露,制鞋业由于盈利微小所以对成本非常敏感,3年前,他们厂的一双皮鞋可赚1美元左右,现在只剩下20美分左右的利润。

  在莞温商经营之道

  每月1日,是东莞市三立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固定放假的日子。这天中午,该公司董事长、温州永嘉人叶新进抽空跑去理了个头发。

  他告诉记者,平时闲暇,就和一帮在东莞办厂的温州老板搓搓麻将,“但最近玩得少了,大家都在忙公司里的事情。”他说,温商在东莞的企业,由于规模较大,而且一般都兼顾OEM和内销,因此“经营情况都不错”。

  叶新进举例说,前几年从永嘉县桥头机关单位下海到东莞办鞋厂的老徐,以前是搓麻将的“积极分子”,可是由于最近忙着给奥康、卡帝乐鳄鱼和稻草人等品牌做OEM,“好长时间没搓麻将了。”

  记者致电温商在东莞的百诚鞋业、康尼皮具、银鹰饰扣、威尔快皮具、宝兔服饰等企业,相关负责人都表示,目前公司经营状态良好。

  刘道松坦言,虽然公司今年OEM的订单有所减少,但他通过加大内销力度、扩大网络销售等方式,确保企业年产值、利润不下降。

  奥康采购管理中心规划采购部经理金国军等人告诉记者,东莞鞋企OEM的大多是国外订单,近年温州品牌鞋企到东莞采购真皮皮鞋的数量不多。
  自主创牌才是王道

  融资难、用工难、用电难、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现状,在“世界工厂”东莞存在,在“中国鞋都”温州也同样存在。

  不过对比两地的制鞋业,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东莞鞋企多数靠接OEM订单生存;而近六成温州鞋企以内销为主,有自己的销售网络。

  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东莞鞋企1600多家,年产值630亿元。温州市鞋革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温州2573家鞋企,产值780亿元,60%鞋业以内销为主;今年上半年,温州鞋出口19.9亿美元,同比增长30%,目前温州的重点鞋企依然稳健前行。

  温州市鞋革协会执行会长、秘书长谢榕芳表示,虽然今年温州停产的鞋企有100多家,关闭的有100多家, “但这些多数是微小企业,被竞争自然淘汰。在中国鞋品牌上占有半壁江山, ‘中国十大真皮领先鞋王’中温州鞋占六席,中国驰名商标有75枚。此外,温州鞋企善于抱团作战,这点值得东莞鞋企学习。”

  而在沪深股市中,我们也看到,制鞋业的上市公司和主营业务中含有制鞋的上市公司并不少,共计有22家。其中多数是拥有自主品牌的规模生产加工商,不是简单的出口加工制鞋,因此多数企业盈利水平良好。

  以在中小板上市的生产整鞋的凯撒股份为例,去年的每股收益为0.67元,今年半年报每股盈利为0.154元,但是这家公司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销售毛利率分别是43%、45%和48%,显示利润仍很丰厚。

  而从事鞋底生产的泰亚股份,近3年的毛利率分别是20%、22%和23%,两者对比恰恰表明在制鞋业中如果没有品牌利润就大打折扣。

  鞋企为生存谋求升级

  在东莞,不少鞋企也正在谋求转型升级。

  伊卡侬鞋业的老板李良燧这几个月正忙着为自己的时尚女鞋高端品牌内销四处调研市场,打自己的品牌做内销,已经是他下一步的发展战略

  李良燧表示,他发现中国不缺鞋子,特别不缺中低档的鞋子,缺的是高端品牌鞋子,缺的是意大利、西班牙的一些高端的、精品的、手工艺比较强的鞋。

  和李良燧一样想法的鞋业企业主很多,单纯依靠外销市场,企业难以存活发展,在完全放弃外销市场的同时,他们普遍开始试水内销市场。

  东莞鑫锐达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红表示:“我们下一步转内销,内销外销一起做,内销在增长,像达芙妮、千百度等好的品牌都在增长,在国内增加一些店面,所以需要的量比较大。”

  专家介绍,从世界鞋业产业转移的历史看,世界的鞋业中心转移是趋向劳动力价格低的地区,但先前的鞋业基地并不会完全衰落。30年前的意大利就类似于今天的东莞,是世界鞋业中心,规模庞大,虽然制鞋基地转移到中国,但其地位并没有衰落。虽然东莞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但发达的产业链,以及与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都是低劳动力成本国家暂时无法超越的。另外,中国广大的内销市场还没有充分挖掘。这些优势给东莞鞋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表示,世界80%的鞋业贸易商都在东莞,也许三五年后,60%到79%的设计师都会来东莞,东莞很有活力,制鞋业是很有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