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这是中国大学提高办学质量、融入全球教育的一个途径。如今上海已经有20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高校占到60%。作为上海教育国际化之路的先行者,上海的一些大学通过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国家合作办学,引进其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探索改革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学评估等诸多模式。今天起,本报推出“中外合作办学启示录”专栏,希望通过展示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优秀案例,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鲜活的经验。

  不久前的服装文化节上,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设计的服装,和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等10所顶尖时尚学院学生的作品同台演出,结果,美国纽约时装学院等时尚设计学院的院长们说:“以前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些设计出自东华的学生,可现在,差距却不那么明显了。”

  东华大学得以跻身国际时尚教育圈,成为国际服装教育基金会在中国大陆唯一的成员院校,或许与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与众不同有关——除了与国外名校合作进行学位教育外,学院还开辟短期培训,把学生送到国外知名的时尚企业,由当地设计学院的老师和企业设计师为学生联合进行培训;或邀请国外顶尖时尚设计学院的教授到国内授课,再由国内或国外的时尚企业提出课题,作为学生短期课程的“特殊考核”。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柯玲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能够融入国际时尚产业,又能够让国内时尚企业有机会与国际一流的时尚圈交流。”

  时尚教育帮助激发想象力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的钱欣教授,10年前第一个被派到意大利米兰的欧洲设计学院进修,一年之后有了最大的感触:“教设计,根本不是我们一直在贯彻的教画图纸。”过去,国内不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工业设计,都是从美术中派生出来的——主业就是画图。他去了欧洲设计学院以后发现,时尚教育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会学生如何实现他们的想法。而画图只是微不足道的基本能力,好的设计师必须兼顾面料、市场,还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想法。

  当时东华大学也邀请国外一些教授给学生授课,但是对于中国学生的设计作品,这些国外的教授们常常会摇头。世界上每个著名的时尚城市至少有一所著名的时尚学院,巴黎有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学校、东京有日本文化艺术学院、米兰有欧洲设计学院……但是东华大学的服装艺术设计学院距离国际一流的时尚圈却很遥远。

  “合作是唯一的办法”,李柯玲说,不仅要与国际著名的时尚学院合作,还必须与国际著名的时尚企业合作。最近10年,学院与排名世界前10的服装设计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学院的10个专业方向,也都有自己的合作院校,并且规定所有学生必须有参加中外合作教育项目的经历,或者参加国外企业的实习课程以及国外院校和国内企业联合的短期培训项目。

  皮鞋上市路教会设计流程

  一双皮鞋是如何上市的?刚刚结束海外企业实践短期课程的工业设计系田玉晶感触很深:“过去总觉得设计师就可以自由表达,但是在完成培训后,对时尚产业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一个产品的上市包含着太多流程。”

  今年毕业的工业设计系学生田玉晶在本科和硕士期间,参加过和荷兰、德国等国家合作的课程教育。她的短期课程是到位于丹麦的ECCO总部参加实习课程。先去芬兰的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习设计基础课,然后由来自全球各大设计学院的企业设计师们为他们上课。“我们要学习分析客户喜好和需求、产品的市场销售、流行趋势,根据这些制订产品规划表。最后才是设计产品,当然还要制作完成。”田玉晶说,以前只知道设计要基于用户,但是到了这里才知道如何实现基于用户。

  上完基本课程的第一个任务——“老师居然要求我们分析自己的爱好、习惯,分析身边人的购物习惯,甚至连脚形和体形都要分析,然后形成详细报告,一个报告要经过小组会议几次讨论,每次设计师都会提出修改意见。”一个流程结束,田玉晶学会了做产品规划表——今年的产品必须包含的设计元素,必须达到的目标,其中包括成本控制、销售款式需求,一切设计都必须在这些元素的框架下进行。

  做完了产品规划表,他们面临下一个任务:设计制作一双属于自己这个唯一客户的鞋子。做的鞋子必须符合客户爱好,又不能因为太完美而无法实现,还得考虑产品规划表中的成本控制,用上产品规划表中的设计元素。“当一双皮鞋做完,我们已经完成了皮鞋设计制造的整个产业链,这是我在国内的课堂上绝对无法实现的。”

  今年暑假,学院还将组织学生到位于英国的服装公司,由伦敦时装设计学院教授和公司设计师共同培训学生;到奥地利的水晶制品公司,由设计师为学生讲解饰品设计方式……这样的实习课程,学院每年都会开一批。对口企业必须在国外时尚行业有名气。学生自由报名,去了解国际时尚产业的运作方式。

  “当时尚产业都到中国来开拓市场时,就意味着他们的人才也将大量来到中国”,李柯玲说。事实上,日本的文化服装学院已经连续3年来上海开毕业生推介会,以期将他们培养的人才输入到上海。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时尚学院的人才来上海就业,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学生将直接面临国际竞争。“如果我们培养的人不能适应国际时尚市场的需求,那上海的时尚产业再发达,也是别人的时尚产业”。李柯玲说。

  企业课题成“结业设计”

  服装设计系大三学生谢万晋刚刚结束了米兰欧洲服装学院教授西蒙(Alon Simon)主讲的短期培训课,他说,课程结束后为期两周的时装秀,简直就是“魔鬼训练营”,有中国学生,也有从国外合作院校来的学生。而最后的设计主题,由国内一家服装公司确定。

  “西蒙在著名时装企业担任了20年设计总监,他除了教会我们如何解读时尚,还把所有的设计课程都整合在短短两周的课程中,从设计想法到根据设计的灵感来处理面料,再到把面料处理和款式结合起来进行设计”,谢万晋说,3年中学会的所有课程都在这两周中涉及到了,而按照原先的课程,面料就是面料,款式就是款式,互相之间并不打通。“最关键的是,过去我们的流程就到样衣为止,要到工业化的成衣,必须经过很多次修改,可现在的作业要求,是所有的设计都必须到成衣。”

  在这两周课程中,所有同学学会了一点:服装设计师不仅仅是画美图,做出好看的款式,还要涉及服装工业所有流程。一些原本用于时装设计的东西,例如对面料的花纹镂空、二次染色、漂白再重新设计花纹等,都用在了这次牛仔布秀中。

  像这样的短期课程,学院每年都有10多个,由国外时尚学院的著名教授把学生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让企业课题成为学生的“结业设计”。“其实学生是在这些短期课程中了解欧美时尚工业,而且把自己的知识整合在国际课程和课程结束后的实践中”,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罗竞杰教授说,“虽然参与企业得到的不会是马上可以量产的设计,但是他们也通过这样的机会了解国际时尚,并从时尚大师辅导出来的作品中,吸取到了设计灵感。”
 作者: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