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年产量高达60亿双,相当于世界人均一双。但是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让鞋企老板们感到欣慰,反而个个神情凝重。“几个月前我们接到国外一家大企业120万双皮鞋的订单,对方提出的价格是每双3.2美元,我们算了一下肯定亏本,不曾想他们拿到其他地方去做才2.9美元一双。”奥康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振滔对记者说。

    这场在国内演绎得如火如荼的“价格战”目前已燃烧到了海外市场,许多中国鞋企低价竞争,自相残杀,有的企业为了生存,明知道没有利润,甚至赔本也得接单。形成了“出口数量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的不利局面。温州鼎丰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林晨说,做鞋成本的核算依据并不是鞋子本身的成本,而是看市场行情来定。产品有市场,价格就可以定高些,否则自然要降价。现在做鞋子已经属微利,价格一年不如一年。

    不少企业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防止同行间的自相残杀,首先得加强行业有效的规范和自律。有人建议说,由行业协会出面,对出口鞋限定一个最低价。

    但从实际运作看,这一招却未必能奏效。

    像温州的打火机行业,就曾经在1994年做过尝试,当时温州打火机出口价连1美元都不到,后来烟具协会制订“规矩”,最低限价2美元,低于这个价的,所有配件企业拒绝提供货源。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新生代”企业不断冒出,为了迅速切入市场,根本顾不上“老规矩”,没有多久,“规矩”自然消亡。

    而制鞋企业一致的看法是,中国鞋一定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整体形象。企业家们建议,在创牌过程中,企业可以一步一步逐级上升。比如先创区域性的知名品牌,然后再创国内品牌,待条件成熟后进军国际品牌。针对目前业内现状,大家提出,有条件创牌的企业要担起责任,提高制造能力,带动其他企业走名牌兴企之路。对于那些目前还不具备创牌条件的企业来说,可以联合起来先把企业做大,或者先替国际、国内名牌做加工发展企业。

    根据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的规划,在未来10-15年中,要力创3-5个国际名牌,把“制鞋大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鞋强国。